图为晋城城市风光。李卫东摄(影像中国)
晋城,古称泽州,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太行山最南部、晋豫两省交界之处。古时,是三晋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山西多山,诸多山脉纵横交错,千里太行沿东南而行。
晋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小时候,生活阅历一片空白,我对故乡晋城的文化遗产还只停留在感官上的好奇。等到了一定年龄、知识增长后,才慢慢发现: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总会孕育出独特的文化,而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里,蕴藏着老百姓最朴素的人生智慧。
我的父亲喜欢拉二胡,我很小时他就让我去学戏。可惜我没有唱成把式,转行成为晋城上党戏剧院的编剧。
在我的记忆中,晋城多戏台。一座戏台的出现可以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无比丰富。记得有一年我去晋城李寨演戏,李寨的古戏台木雕艺术堪称一绝。演员在舞台上演绎各路历史英雄的壮阔人生,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演悲欢离合,观抑扬褒贬”。
黄土地上的故乡百姓,有的可能不识很多字,但却有属于自己的戏曲文化,能够分享广阔时空的人类经验。耳濡目染,他们明白什么叫能臣义士、孝子贤孙。激越的上党梆子声中,他们与这一方水土涵养的文化休戚与共。
晋城到底有多少戏台呢?谁也说不清。想来河水流过多少村子,就有多少戏台。明清时期,以梆子为主体的山西地方戏曲逐步形成。上党梆子独具特色,传统曲目大多演绎历史故事,比如“杨家将”“岳家将”这样精忠报国的故事。大锣大鼓,慷慨激昂,气壮山河,让人热血沸腾,尤其室外演出,气氛特别好。
晋城区域内有沁河、丹河流过。丹河是沁河的一级支流。水运时代,沁河走至沁水、阳城、晋城,水流相对平缓,易于设渡,使得这里商旅云集。沁河两岸因此人口稠密,文化繁荣。
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晋城承载的文化是沉甸甸的,也走出了不少文化界的人才。比如,作家赵树理就是晋城沁水人。他不仅会写小说,还会写戏,懂工尺谱,能拿得起乐器。赵树理原来是农民,一天三晌下地干活,他知道了一些关于农民的有意思的事情,后来这些事情就促成他当了作家。当了作家,进了城,也是写农民,他离不开这一方土地。赵树理写《小二黑结婚》时三十七岁,这部作品让他一举成名。被改编为故乡的上党梆子戏曲之后,《小二黑结婚》轰动一时,“人人唱小芹,人人学小芹”。
时代在往前,晋城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正在超乎想象地变化着。这几年,晋城老城改造快速推进,华丽蝶变。晋城建成数百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圈、两百多公里城市绿道,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都大幅提高。有了碧水清流的润泽,有了晶亮甘露的涵濡,城市的气质为之一新,市民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每次回到晋城,我都喜欢在城市里漫步,感叹这座城带给我新的惊喜。围绕凤栖湖建造的“一湖三水一堤揽,两山一岸九桥连”景观,让人流连。白马寺山下的龙马湖公园,樱花艳丽璀璨。最近一次回晋城,我在路边的绿化带中认出了许多新鲜品种,黄栌、白蜡、金枝槐、木槿、红枫等林木和花卉,装点着这座城市。
每次回晋城,我还喜欢到那戏台前,听一听这一带最流行的上党梆子,在那锣鼓声中,有我最温暖的记忆。一座城,承载着个体成长的印记,是一个能够在情感上倾斜和依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