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五大振兴”,凝聚各方共识,多措并举发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
连日来,围绕加快农业特优发展、突出重大工程牵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热点,代表委员们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共话乡村振兴。
■ 加快农业特优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加快“6+3”特优农业发展,启动太行一号区域公共品牌创建,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试点开展生猪、家禽、肉羊全产业链重点链培育,推动蚕桑、红薯、黄梨产业保护性开发、适度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元。
仓廪实,天下安。对于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市政协委员吉素连建议,要始终依靠群众,让群众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受益者。同时,充分调动村级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将项目建设主体下放到乡村,并在规划建设运营中让农村经济组织和当地农民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体,县级以上相关部门按业务指导、政策咨询、资金管理、工程造价等职责分工搞好服务,推动项目建设。
如何发展产业,市人大代表石一博提出,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光伏+食用菌”“光伏+蔬菜”“光伏+中药材育苗”“光伏+养殖”的“农光互补”、光伏+产业模式,形成顶上有光伏、地上有农业、周边能务工、重点乡镇有物流仓储配套的产业综合发展格局。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农业光伏组织化程度,抗风险能力,化解“政策养懒汉”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李正科则认为,小杂粮生产对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粮食产品多元化,推动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由农业部门统一规划实施,精选种子、肥料、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和品种开发,保证杂粮品质,实现以质量占领市场。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搭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合作平台,确保供应链安全、原料安全、产品安全。积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创建杂粮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把山西的杂粮主食推向全国。
■ 突出重大工程牵引
乡村振兴,项目是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重点抓好百万亩连翘抚育基地、中药材冷链物流仓储中心、乡村供应链产业园、横水(武家湾)康养片区等18个项目建设,大力提升“路景村业”和“十大精品片区”建设成效。
市人大代表陈晓拴提出,紧紧围绕“太行古堡”这个金字招牌,积极联合周边的旅游资源形成合力,皇城村以投资入股、其他村以资源入股,盘活利用各村的闲置资产和沉睡资源,一村一特色,村村有产业,共同做大叫响“东方古堡”这个品牌,提升晋城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产业兴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打造乡村振兴共富样板。
市政协委员刘立军建议,对太行一号旅游公路3公里范围内统一进行红色旅游景点标牌、标识制作,以方便游客即时进行瞻观,接受红色教育。由乡镇、行政村主导,市县财政分级负担,聘请乡贤或在村有一定解说水平的五老同志担任管理员,维系红色遗址、红色展馆等红色元素正常运转,保证日常特别是双休、节假日全天开放,保证游客和青少年及时接受红色教育。
市政协委员原粉娥建议,充分对接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规划,把庭院经济与村庄整治、乡村建设、文旅康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农村四块地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引导农户立足当地实际,突出乡土气息,合理规划庭院,让庭院资源既获得经济效益,又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达到新院、新村、新貌、新业一体推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宜居宜业是最终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乡村大数据应用,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户延伸覆盖,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强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运输等服务供给,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民革晋城市委会提出,全面提升村村通公路安全通行能力,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挥交通管理部门监管作用,摸清和掌握现阶段村村通公路的破损程度和特点,市财政设立乡村道路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用于道路日常维修养护。镇村两级应设立公路养护公益性专岗,配备专(兼)职日常养护人员,做好路面保洁、设施维护、水沟清理、绿化管护等工作。同时,将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下放到乡镇一级,由乡镇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分区实施,确保村内道路硬化与饮水、污水、电力、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分层次实施,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冬季取暖问题,直系民生。”市人大代表魏明建议,组织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开发秸秆冬季取暖、集中供暖技术,补齐农村生活短板,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乡村振兴助力。